极端气候的新挑战
文:黄汉伟
今年7月,亚洲开发银行发布名为《风险中的地区:气候变化在亚太》的报告并提出警告,极端气候已开始常态化。《亚洲周刊》甚至宣称 2017年是极端气候的元年。
在这之前,人们都说“气候变化”(Climate Change)。现在人们改称极端气候 (Extreme Weather)。极端天气是指不寻常,不可预测,远远超过历史平均数值的天气。
2017年欧洲发生的热浪,中美加勒比海的哈维飓风重创中美以及美国德州、南亚印度、孟加拉遭遇热带旋风的催残源于极端气候的现象。
槟城及北马也在11月初遭遇有史以来最高的下雨量及引发的大水灾。在同一时候,越南中部蚬港一带受风灾达维的袭击,造成数十人死亡。
马来西亚人一直活在安逸的世界里。学校课程里指马来西亚是个福地,一个没有天灾的美好地方。所以人们对于灾害应变能力不强,对于建立一个抗灾能力强大的城市工作力度不够。
11月5日发生大风灾及大水灾开始,我与政府团队疲于奔命整整一个月。阿依淡是水灾重灾区,有50条街道的住宅区,上千户居民,上千辆车辆受水灾波至。连地势较高的阿依淡市镇及大街也受洪水波及。
我必须感谢各方的支持,包括马佛总,慈济义工队,JCI, 基督教会,政府及各义务消防队,市政局员工及各义工组织,公司机构派出人力协助清洗及协助灾民。还有包括了外州远道而来的民主行动党义工队、雪兰莪市政局、沙叻秀及斯里八打灵义务消防队的协助。上千名义工的到来为灾民们帯来温嗳,人间有情。
当大水灾后发生的那整十天是槟州议会开会时段。那段期间我把工作重心放在协调各方清洗灾区及赈灾工作,议会事务就由其他议员承担。当轮到我的辩论时段,我从便服安全鞋,换上西装皮鞋到议会参与辩论。
我站在议会厅里说联合国列10月13日为“国际降低灾害日”,政府应该响应这个日子,以提升各界对于灾害的凖备工作。
联合国有一套的工作方针即第一,灾难前的常年准备工作;第二,减灾;第三,救灾;第四,赈灾;第五,灾后修复工作。这五个步骤都须有专人及团队来进行大量的工作。
我们必须加强减灾的工作,也须建立一个强稳的抗灾能力强大的城市 (Resilient City)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